尽管在阿黛尔阿德金斯的事情上稍微“任性”了一点,但罗杰并没有给她超出“应有水平”太多的待遇。
尽管确实是“超标”了,但超得并不算离谱。
这也是为什么,尽管公司内有不少人反对,但最终并未真正做些什么,来阻止罗杰这么做。
即便是持股份额最高的大股东,在一家公司内,也不是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。
除非,这家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个人,或者说,只有一名实质性的股东,其它只能算是凑数的“吉祥物”。
而量子音乐内,显然并非是这样的情况。
当然,就算量子音乐确实是罗杰的一样,罗杰也不可能给予一个“非亲非故”的签约歌手太过出格的待遇。
那样做,无论是对自己、对公司,还是对签约歌手自己,都未必是什么好事。
太过容易得来的东西,没有人会去珍惜。
即便如此,仍然引起了一些质疑,尤其是当阿黛尔的第一张专辑无论是在商业,还是在口碑上,都完全“失败”的情况下。
当然,也仅仅只是一些质疑而已,罗杰甚至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。
以罗杰的权利,完全有资格“占用”这种程度的资源,哪怕是完全的浪费。
不过,罗杰也并不打算给阿黛尔无限的时间和机会。
在流行乐坛,第一次就遭遇失败的人,百分之九十九都不会得到第二次机会。
因为前世那个阿黛尔的成就,罗杰愿意给她第二次机会。
但若是这一次依然是失败,哪怕罗杰再怎么看好她,也只能是选择放弃。
不过,以后怎样,那是以后的事。
至少在现在,为了尽可能地提高阿黛尔当前这张专辑成功的概率,罗杰还是愿意多在她身上投入一些资源的。
提了几句阿黛尔的新专辑项目,罗杰很快岔开话题,继续道:“今年到目前为止,公司有十一个a类项目立项,其中一半会在明年的上半年正式推向市场,剩下的也会在后续的半年到一年内推出,公司那边的压力很大,卢卡认为,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扩充一下员工的规模。”
所谓“a类项目”,是量子音乐内部,对于各个专辑、巡演项目的分级标准。
具体的划分,最重要的两项参考标准是成本和盈利前景,换句话说,也就是风险和预期利润。
项目获得的评价越高,无论是制作端,还是发行端,在公司内部所能得到的资源也就越多。
由高到低,按照abcd的顺序排列下去,其中在审核部门那里得到d级或者更低评分的项目,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被批准立项。
a类项目,已经是优先级最高的级别了。
哪怕是乐队自己的项目,也就是“a类项目”而已。
这种项目的评级标准,除了项目本身的“计划书”之外,更多地还是看明星自身的商业价值,以及过去一段时间之内的表现。
比如说像darkness乐队,无论是专辑还是巡演,只要有一份说得过去的计划书,得到的评级一定是“a”。
毕竟,流行乐坛和隔壁的好莱坞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,无论是专辑还是巡回演出,在吸引歌迷方面,主要依靠的还是明星本人的个人魅力。
在这一点上,大牌明星本身就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。
在之前与环球音乐集团开战的那段时间里,量子音乐从环球这个此前的唱片业霸主旗下挖角了不少的明星,其中虽然没有什么顶尖巨星,但算得上大牌的,却也还是有几位的。
再加上诸如泰勒斯威夫特、贾斯汀比伯这些量子音乐自己培养出的大牌,至少在明星资源这一块,量子音乐已经是站在了整个行业的顶点。
拥有着数量众多的明星,也意味着量子音乐在同一时间内推动的项目数量会急剧增加。
这就导致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:量子音乐的工作人员,人手不够用了。
单单只说制作的部分。
以专辑项目为例,尽管量子音乐旗下,有着数量众多的制作厂牌,但想要同时推动上百个专辑项目,还是显得颇为吃力。
甚至于,就连负责项目的最高“负责人”,唱片制作人,数量都不够用,不得不向外界的独立音乐制作人,以及他们的工作室寻求合作。
和不属于公司的独立工作室合作,除了有诸多不方便的地方以外,最大的问题是会显著增加成本。
这里边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沟通环节不通畅所造成的资源浪费,比如大牌的独立音乐制作人,在对方明显急于达成协议的情况下索要高价等等。
至少在这些与外部工作室合作的专辑项目中,录音室制作成本这一块,各个项目都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不等的预算上调。
如果是单一的某个项目,这些成本的上涨倒是完全可以接受的。
毕竟,上涨的仅仅只是录音室制作这一块的成本,放到整张专辑从筹备到宣发的整个过程,哪怕往高了算,最多也只会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比例。
当然,这是一个较为“普遍”的数字,而不能代表全部。
一些比较特殊的专辑,比如说为了专辑配上一支超高预算的v,例如那个号称花费了一亿多美元的“超级v”,录音室制作成本,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就会远远超出“正常水准”。
但不管怎么说,无论是普遍情况,还是个例,当录音室制作成本出现大面积的上涨时,若是仅仅只有一个两个项目倒还罢了,在动辄上百,甚至数百个专辑项目这样的基数之下,对于量子音乐的资金链,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。
不单单是在制作环节,在宣传、发行环节,同样因为人手不足的原因,会造成成本上涨,或者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等等各种各样的状况。
其中问题最大的地方还是在于发行方面。
如果单单只是北美倒还罢了,而在全球发行体系这一块,一直以来都是量子音乐的短板。
当然,这所谓的短板,也是和同为四大的其它三家相比较的。
至少除了索尼、华纳,以及“曾经的”唱片业霸主环球音乐集团之外,还没有哪家唱片公司,能够在发行能力上和量子音乐相提并论。
不过,即便是已经做到了行业顶尖的位置,但当大量的项目扎堆出现的时候,量子音乐仍然是出现了严重的人手不足的现象。
而卢西恩格兰奇给出的建议很简单:扩张规模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